好的,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股票小额配资,保持每段原意不变,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丰富,字数变化不大。以下是改写版本:
---
作者:山佳
在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笔下,曾出现过一位风姿绰约、绝代芳华的女子——尹雪艳。她原本是上海百乐门的红牌舞女,是那十里洋场里新贵们争相追逐的焦点。后来,她辗转来到台湾,尹公馆也因此成为了许多老派人士怀旧的场所。尹雪艳那柔美的吴侬软语,仿佛一把钥匙,轻轻打开了众多来宾心中对上海滩鲜衣怒马、灯红酒绿岁月的深刻记忆。
而今天文章的女主角唐薇红,则是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名媛。她的姐姐唐瑛,更是被誉为与陆小曼齐名的大家闺秀,民间有“南唐北陆”之美称,代表着中国南北两大名门望族的典范。
1948年,姐姐唐瑛选择远赴美国定居,而唐薇红则毅然留在大陆,亲眼目睹了百乐门从鼎盛到衰落,再到重新辉煌的全过程。她的人生也随着时代的巨变起伏跌宕,尝尽了命运无常的酸甜苦辣。
展开剩余87%---
01
1925年,唐薇红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。她的父亲唐乃安,是庚子赔款时期首批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,更是中国最早的留洋西医之一。学成归国后,唐乃安最初在北洋舰队担任军医,随后自主创业,在上海开设了私人诊所。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温文尔雅的风度,他迅速赢得了众多名门望族的信任,积累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。
眼光敏锐且富有商业头脑的唐乃安,不满足于此,又创办了自己的药厂和药房,形成了从医疗到药品供应的一条龙服务。毕竟,人人都离不开饮食和健康,病患自然而然地需要医治和药物。于是,唐家日益兴旺,成为上海极负盛名的豪门世家。
唐乃安的原配夫人徐亦蓁,是昆山望族徐家的千金,同时是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批毕业生。虔诚信奉基督教的她,坚守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。然而,留学德国的丈夫依然保持着旧时多妾的思想,唐薇红便是唐乃安第四位妾室所生。可惜四姨太命运多舛,早年病逝,年纪尚轻。从此,唐薇红由大太太徐亦蓁亲自抚养长大。
唐瑛接受了完整的传统中式教育,精读四书五经,同时在中西女中也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,这种中西结合的经历赋予她一种独特非凡的气质。唐薇红虽比姐姐小整整15岁,却视姐姐如偶像,姐姐言行无一不在她心中熠熠生辉,成为她毕生的楷模。
秉承“法乎其上,得乎其中”的精神,唐薇红紧随姐姐脚步,潜心研习古典文学、戏剧艺术,并苦学多门外语。据说,她精通六国语言,足见其才华横溢。
1941年,唐薇红从上海震旦女子中学顺利毕业,跟随姐姐首次踏进了百乐门的璀璨舞池。她至今难忘那天,身着一袭红底绣满蝴蝶的长旗袍,衣摆长至脚踝,伴舞的是荷兰银行的总经理——这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跳舞的舞伴。
---
02
百乐门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,其二楼的大舞厅长达40米,面积宽敞达828平方米,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尽情起舞。最为特别的是,舞池铺设了当时先进的“弹簧地板”,当众多舞者齐聚一堂时,地板随步伐律动微微震颤,带来独特的舞蹈体验。这项创新成为上海舞界的佳话,自然也吸引了无数舞客蜂拥而至。夜上海的繁华与奢靡,在这里被尽情释放,笙歌阵阵,舞姿翩跹。
唐薇红自此成为百乐门的常客,年少的她如沐春风,沉醉于舞池中轻盈旋转的快感,满怀热情地拥抱青春岁月。她不断旋转着,仿佛在时间中舞出生命的光彩与活力。
1943年,年仅18岁的唐薇红在上海金门大酒店,与一位来自宁波的富家公子举行婚礼。她身穿洁白的婚纱,紧握这位年长自己十岁的夫君的手,满心憧憬着未来美满的生活。
然而,婚礼当天,新人向双方父母行礼时,丈夫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,而唐薇红则仅仅站立着向长辈们深深鞠躬,这让传统的婆婆大为不悦,认为新媳妇在众人面前失了分寸。从此,婆媳矛盾便在婚宴伊始埋下了隐患。
婆婆性格古板,她看不惯儿子被新媳妇常拉去百乐门跳舞,更对媳妇穿着洋装骑自行车满街招摇颇为不满。年轻的唐薇红也不急于婚后马上生育,她天真地甚至提出过收养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孩,想象着异国风情的可爱模样。
若非情绪自控,婆婆那时或许早已伸指戳向她的鼻梁骨,怒斥她无责任感。直到唐薇红生下长子,婆媳关系才稍稍缓和,那时她刚满20岁。
随着国内内战愈演愈烈,许多上海名门望族纷纷迁往海外,唯有唐家仍有一支留守大陆。唐薇红一方面考虑孩子成长,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在上海的生活尚算自在。
他们夫妇时常光顾苏联大使馆举办的舞会,那儿有许多白俄罗斯贵族后代出身的女孩充当服务生。她们因生活所迫,夜晚不得不走上皮肉生涯。唐薇红望着这些命运多舛的白俄女孩,感叹她们从皇室贵族跌落至此的悲惨际遇,也想到自己远离家乡,漂泊异乡,不见得就能过得更好。也正是这份念想,使得唐薇红一家最终决定留在上海。
---
03
解放后,丈夫服从单位安排,举家迁往深圳。唐薇红嫁鸡随鸡,带着孩子一同前往。然而,彼时的深圳还只是个小渔村,与繁华热闹的上海判若两乡。更令她难以忍受的,是住所空荡荡的简陋环境,只有一张床,墙角还有硕大无比的老鼠肆意穿梭,尖叫声让她几近崩溃,她恍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人间地狱。
怀孕在身的她,周围却无一间商店,无一家医院可寻。种种困苦和压抑让她情绪濒临崩溃,胎儿在母腹中也渐渐失去生命迹象。绝望之下,她带着儿子逃回上海,泣不成声,感受着如同经历劫难后的余生。
世事无常,人心冷暖亦是渐变,夫妻两地分居迟迟未能解决,时间一长,唐薇红最终选择离婚。那时,她已是两个儿子、两个女儿的母亲。
1963年,唐薇红再嫁庞家公子庞维谨。庞家自清朝光绪年间起,便是南浔富商,以丝绸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。庞家声名显赫,被称作“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”中的“四象”之一,意指当时南浔资产超五百万两白银的四大家族。庞维谨,正是庞云鏳的后代。
---
04
在上海的豪门世家圈里,唐薇红和庞维谨夫妇被公认为是极爱享乐的一对。尽管上海已无大型公开舞会,但他们家中小型的舞会依然暗中举办。舞蹈和棋牌成为他们生活的乐趣,和平饭店、锦江饭店、国际饭店等六大著名酒店轮流举办私人聚会。
1966年,文化大革命爆发。唐薇红的旗袍、香水,庞维谨的法兰绒灰色长袍与褐色铜盆帽,全都被视作“资产阶级的败类”而成为“碍眼物”。为免招致麻烦,夫妻二人自行清理所有这些象征着旧生活的物品。旗袍被撕碎,香水被倒入马桶,长袍和帽子则被焚烧殆尽。凡是“碍眼”的东西统统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多年以后,唐薇红在电视上看到一幅画作拍出了3600万人民币的高价,她淡然地说:“早年家里有好多类似的画,文革时都被烧掉了……”
家被抄后,家中所有值钱的物件一夜之间荡然无存。为维持生计,唐薇红进了一家拉链厂当女工。她从未做过体力劳动,每天与冷冰冰的铁链搏斗。一天的工作定额是200米铁链,拖来拖去已是极大消耗体力。胳膊上的疤痕,正是工厂里的烫伤留下,直到年老都未能完全消退。
此外,她还学会了拖板车,自己在前面拖,后面工友帮忙推。工友递上一杯盐汽水,她二话不说咕咚咕咚喝下,完全不在意水是否干净。这样艰苦的工作,她坚持了十多年。
尽管日子艰难,唐薇红始终积极乐观,“我就是要快乐地活着,即使只有一分钱,我也能活得开心。”
丈夫终身未曾再就业,时代变迁,家产被抄,庞维谨又患上肝癌。家中七口人,夫妇二人、四个孩子和一个保姆,全靠唐薇红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。
她不仅要为丈夫攒钱医治,还精打细算省钱买丈夫爱吃的淡面包。1970年,庞维谨离世,那年唐薇红45岁。
---
05
风雨飘摇的岁月过去,迎来了新的世纪。在百乐门舞池中,时常能见到一位风姿翩翩的长者,她正是唐薇红。夏奈儿5号香水的幽香,CD口红的艳丽,GUCCI手袋的时尚,配上鲜艳的细高跟鞋,谁能相信这是一位80岁高龄的老太太?她仿佛一位生命力充沛的“摩登女郎”,闪耀着独特魅力。
“非敢作遨游之梦,吾爱此天上人间。”这是她对百乐门最美好的怀念。梦幻般的灯光,地板上绽放的玫瑰花图案,浪漫动人的爵士乐,光洁如镜的舞池……一切美好如初。
唐薇红成了媒体宠儿。曾有德国记者感叹:“在今天的上海,找到100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很容易,但找到一个像您这么漂亮的老太太,却极为罕见。”
每当被问及年龄,她总是笑答:“18岁”,后来又说是“28岁”,将岁月的沧桑巧妙地掩藏在风轻云淡之中。
若有来生,她坦言依然想生在上海,但希望能换一种生活方式,做个女强人或实业家,能成就更多事业。
如今,唐薇红已97岁,居住在衡山路的老宅。那里离百乐门最近,是她生命中最辉煌、最难忘的岁月的见证。她的青春年华,鲜衣怒马,载歌载舞。她乐观、独立、优雅的一生,在时光流逝中演绎着不老传奇……
---
如果需要股票小额配资,我也可以帮你进一步润色或者调整风格!你觉得这样改写怎么样?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